小黑籽,大力量,把芝麻種回來
偉志坐在副駕駛座,右轉、左轉的一邊指著方向,一邊侃侃而談美濃的風土民情,不只是一般大眾所知的客家風情,而是細微的生活面貌。在美濃,連偉志( 野上野下文化工作室成員) 僅是其中一顆為了重建美濃傳統產業的年輕種籽,這裡還有一群人,在這塊沃土上,為了找回消失五十年的芝麻田而相聚。
往黃蝶翠谷的方向行走,溫文相大哥的園子就在產業道路旁,芝麻產期已過,這個季節即將收成的是黑豆。文相大哥回想兒時記憶,這塊祖先留下來的田本來就是種著芝麻,這些年休耕等待生息,在芝麻復耕隊的呼喚下加入復種芝麻的行列,當然就從這塊三分地開始。一直笑咪咪的文相大哥是個健談有趣、身份有些複雜的農夫,出生於美濃的農家子弟,家裡歷經菸葉、稻農等農業時代的變遷,為了回老家照料父母,辭去10 多年報社記者的工作,在種芝麻前,曾在電台製作客語節目,擔任客語老師、區公所婦女諮詢委員、社區總幹事,後來加入復耕隊後發現比想像中更費工,「有故事、沒本事」自嘲的形容自己當時很會說,但實際務農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會種,於是毅然辭掉電台主持工作,回歸單純的農夫身份。現在的他一早穿梭美濃送報,維持基本的家庭經濟,其餘時間就是把心力投注在田間農事。他的務農過程也跟他好學好奇的個性一樣,農田常是處於實驗階段,收穫量有時不是太好看,但文相大哥總是到處詢問其他農夫,有課程就去進修,再調整新的栽種方式,試在下一期作物。「偉志,我現在這片黑豆想試試給多一點水量,因為水原本就有它的養份,可調整有機肥的使用量,然後也試著用三袋黃豆粉, 看肥料夠不夠?」文相大哥站在這片健康的黑豆田,跟當年邀請他加入芝麻復耕隊的偉志交換試驗心得。收穫固然重要,但文相大哥更重視過程中知識的獲得,也期待能將自己發現的技術分享給美濃農民。
這份大方的心意就得說回美濃芝麻復耕隊了,而這件”芝麻大事”要從傳承四代的「南頭河麻油」第四代傳人吳政賢「麻油爸」談起。早期在台灣鄉間,農戶會拿著自己留下的芝麻、花生去油坊代工製油,這家麻油坊也是從這樣起家,製作麻油的辛苦從被燻黑的工作空間就能約略感受。後來美濃的芝麻產業在講求農業效益、配合國家農作政策、開放進口後,1970 年代就消失在美濃了。
在無麻可榨的狀況下,只好使用來自泰國的進口芝麻,但進口芝麻一年比一年貴,麻油爸乾脆找在地年輕人一起把芝麻種回來。正當試種了一年有點受挫之時,復耕隊受到浩然基金會的支持,無論是設備或信心都像被打了一劑強心針,而後又加入了經驗老道的專業農夫曾啟尚,溫文相大哥也加入行列,走入第二年,這個團隊成員顛覆了一般農作產銷班的印象,有攝影師、老農、新農、送報生、文字工作者、包裝設計的朋友,組成了有點堅強又有些半調子,卻認真且成功的把芝麻種回美濃的復耕團隊。
採訪當天,麻油爸正在老家夥房旁炒著今年從六分地收成400 多斤的芝麻要製成醬,愈是接近炒熟階段,更是無法鬆懈反覆捻芝麻檢視,只要稍不注意炒過頭,整鍋芝麻就會有苦味而報銷,問他為什麼不拿來榨油,「傳統的壓榨法會浪費3 成的材料,但自己種的每一粒芝麻都是辛苦得來的,整個吃進去既不浪費又能攝取完全的營養」他才剛說完,又回頭再一次取出幾顆燙手的芝麻,和父親一起仔細端詳熟度。
豆類及芝麻在採收挑選過程,最重、最飽滿、品質最好的會被特別留著做種,如此一代代留下的種子,最能適應當地的風土。美濃的這群農夫,就如這些強壯的種子一般,留在家鄉,為下一代留下更好更有能量的糧食自給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