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崑濱伯真的是相當容易,隨時可以訪,但也隨時被打斷。只要崑濱伯在他「豐昌商行」的店頭,不管你是誰,與崑濱伯認識或不認識,只要登門來了,崑濱伯必然歡迎,只要坐下來,提出任何閒談或想深入探究的問題,崑濱伯也必然知無不言侃侃而談。
只不過想完整採訪崑濱伯也是需要相當耐心的,因為在豐昌商行這裡,隨時有慕名而來的遊客找崑濱伯拍照、買米,三不五時有農夫主顧前來購買各種菜籽與豆子,以及像我們一樣前來相談的各路人士,只見大家在崑濱伯的熱情招呼之下,連農夫主顧也隨時坐下來回應訪者提出的農事問題,三兩遊客亦隨興地短暫加入討論,豐昌商行就這樣隨時高朋滿座地熱鬧著。
此行來訪, 特地挑在嘉南農田水利會一百零四年二月一日施放菁寮地區一期稻作的灌溉用水日之前一天, 此時預備要種稻的田地已整備妥當, 農夫們享有片刻的清閒, 放水之後, 便要整地、播種田地開始農忙。我到訪時, 榮獲民國九十五年( 西元2006 年)全國冠軍米的崑濱伯就正與民國九十七年( 西元20 08 年) 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的得主蕭登財聊著天, 談起這期稻作由於水源不足, 農委會針對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嘉義等部分地區採取停灌休耕措施, 而菁寮地區不受影響地如期灌溉, 兩人表示這要感謝嘉南農田水利會的節水政策, 在前一兩年不缺水時 即採放水八天、停水七天, 以及灌溉用水回收的方式, 為這缺水的時節, 事先做好了儲備。
請益農事之餘, 崑濱伯大方地拿出他的「農事筆記」讓我們拜讀。只見這一本本斑駁的作業簿與筆記本, 詳細寫著「檳區」、「東西行」、「溪仔邊」、「竹圍腳」、「水圳南」等各個田區, 關於水稻、青皮豆、玉米、毛豆等等作物之播種、除草、施肥噴藥… 情形, 內容寫得詳細又專業, 身為農業門外漢的我們, 對內容僅是草草略過, 內心更受到「檳區」、「東西行」等具有美感與周邊環境想像的田區名字所吸引, 也被崑濱伯在筆記本扉頁書寫的「成功等機會、失敗尋藉口」等勵志話語逗得發笑。
崑濱伯說, 他是從民國六十四年( 西元1975 年) 開始寫農事筆記的, 當時是曾文水庫興建完成後, 水稻從三年一作改為一年二作之時, 他忙碌於農事和豐昌商行之間, 深感必須紀錄下來, 以避免記憶混淆, 一方面也是因為以前求學唸書時養成寫週記的習慣, 這樣一年年地種作、一本本地寫, 一兩年後回頭來看並對照作物生長情形與收成成果, 便成了自己檢討栽培方式的好資料。
由於我們所看到的筆記本是從「民國七十八年」( 西元1989 年) 這一本開始的, 這之前十多年的筆記本到哪去了呢? 提出這疑問之後, 只見崑濱伯大聲地怨嘆說: 「都被阮某拿出去丟掉了! 」他說崑濱嬸看到舊物舊冊, 總認為是無用之物地丟棄處理, 「都不知道這些才是寶! 」崑濱伯講得興起, 並舉了兩個例子來形容他的心痛, 以及夫妻兩人對於舊物品的價值差異, 聽著聽著, 我們心想這話題繼續發展下去, 萬一成為夫妻兩人鬥嘴鼓的導火線豈不糟糕, 於是趕緊另起聊天話題, 繼續享受這個愉快的閒談午后。
文 / 姜玫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