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孝海祭」 探訪吉貝耍部落
Kabua Sua吉貝耍,西拉雅語意為「木棉花的部落」,是西拉雅族遺落在平原上的一顆珍珠!
農曆九月初五約下午一點左右,我們隨著【南方鄉野祭】的腳步,來到東山吉貝耍的「大公廨」西南方農路上,吉貝耍族人三三兩兩挑著飯菜走到祭場,準備進行祭祖的儀式,各家各戶準備的飯菜有著些許的差異,大致上共同的祭品為米苔目、檳榔、甘蔗葉與米酒。關於孝海祭的由來有著「七神船破遇難」或「海祖忌日」的傳說,其代表的意涵為吉貝耍人面向大海方向,舉辦遙慰祖靈的祭典,在在顯現出吉貝耍人緬懷祖先、不忘祖的信仰精神。
祭典過程約一個小時,分別進行族人祭拜祖靈的「三向」儀式、神職人員請神、婦女牽曲、點飯菜等儀式,待祭司代表祖靈一一巡視族人擺設的祭品飯菜(即「點飯菜」),祖靈若歡喜點收族人的心意,祭司則下令由助手逐一把插在祭品酒瓶上的甘蔗葉拔去,表示祭典即將接近尾聲;接著,祭司回到祭壇以剖半檳榔為跋桮,請示祖靈,直到「聖桮」後牽曲才可停止,族人也才能夠收拾飯菜,打道回府。此外,孝海祭中還有「撫慰往生未滿一年族人亡靈儀式」,在尪祖與阿立母祈福之下,保佑剛死去不久的先人靈魂不受煎熬,也帶有除喪的意義。孝海祭就在追思祖先的濃濃溫情中,簡單隆重的落幕,也表示吉貝耍祭典的所有活動告一段落。

透過觀看吉貝耍的盛典儀式,彷彿開啟了我們認識吉貝耍部落的一扇門,在吉貝耍文化苦力工頭Alak Akatuang 段洪坤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走踏在吉貝耍部落內,除了透過藝術作品講解西拉雅族歷史與部落傳說故事以外,段老師也在西南公廨示範了祭拜儀式,讓我們更近距離認識吉貝耍的信仰。當日的最後一站,我們停佇在部落學堂,品嚐部落特色點心,澤蘭米爆米香及木棉花茶凍,猶如段老師所提「部落創生:我們自己自創生機」,部落努力讓年輕人回來部落,使傳統部落文化更具生命力,傳承並延續西拉雅族文化,讓這顆珍珠在島嶼的南方平原上永續閃耀。

延伸閱讀
2013年文化部將吉貝耍夜祭與孝海祭列入「國家重要民俗活動」;2015年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東山吉貝耍夜祭》,作者:段洪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