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大自然共生共存的產物,龍眼花蜜
蜂蜜,用於入菜、飲品或日常養生,早已是人類飲食關係密切的食材。台灣一年四季溫度適中,適宜蜜蜂生長,所生產的蜂蜜主要以龍眼蜜及荔枝蜜二種,在立春前後,台灣養蜂農戶便忙於整備壯大蜂群,將蜜蜂數量養到最多,期望在三、四月荔枝與龍眼花開時,獲得豐收的成果。而在立秋之時,一瓶瓶琥珀色的蜂蜜上市,龍眼花蜜的獨特香氣,吸引愛蜜人士上門光顧。今年受到一月強烈寒流來襲,不僅水果收成減產,遲遲不開花的果樹,直接影響了蜂蜜的產量,但在高雄大崗山區域的蜂農依舊秉持著純熟的養蜂技術與順應自然的態度,跟著時序的規律工作,期待明年的豐收。蜂蜜是營養豐富的天然食物,本期介紹的綠色友善餐廳即以龍眼蜜入菜,不僅增加菜餚香氣,消費者在飲食間還能獲得營養補充,二著兼具好處多。消費者在市面上有可能買到不肖商人所生產的非純正龍眼蜜,如何辨別真假好壞,熱心的蜂農教授辨識的小撇步。本期還有因八八風災而返鄉的青年,分享關於想念家鄉的好農、好蜜故事。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類活不過四年。」希望您閱讀了本期「立秋.龍眼花蜜」後,能夠延伸閱讀更多蜜蜂與人類、生態相關的議題故事,然後為保護大自然盡一份力量。
( 孕育蜂王幼蟲的人工王台,工蜂分泌蜂王乳 飼餵幼蟲,移走王台內幼蟲後,再用竹片挖取蜂王乳 )蜜蜂與人類濃情蜜意
蜜蜂為取得食物不停「嗡嗡嗡」工作,採蜜、採花粉,餵食幼蜂,同時還替果樹完成授粉任務,為農作物的重要媒介。我們的食物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作物需要仰賴蜜蜂授粉才能存活,蜜蜂的一生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真是人類的好朋友!
自古人類就知道蜂蜜是珍貴的食物,自史前時期就懂得食用蜂蜜養生,在中國古代醫學上也應用廣泛,西元前一至二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蜂蜜“治邪氣,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久服強志輕身,不老延年”。台灣養蜂起源於清乾康熙年間,先民遷移到台南關仔嶺附近,捕捉棲息在石縫、樹穴築巢的野蜂、土蜂,飼養在簡單以竹片編織或挖空的樹幹蜂箱中。1910年,日本人引進歐洲種的”義大利蜂”,在台灣南部地區以改良的巢箱飼養,開啟了台灣養蜂業。
( 目前在南部山區仍可偶見傳統樹幹蜂箱 )
1970年代,日本開始大量高價向台灣購買新鮮蜂王乳,蜂農有了可觀的收入後,持續擴大養蜂規模,並吸引更多新養蜂戶加入。由於蜂王乳利潤高,使得蜂農不斷地改進養蜂技術,使原來以採收蜂蜜為主轉為以生產蜂王乳外銷為目的之生產方式。1980年代,中國開始投入養蜂事業,以偏低的價格影響台灣外銷市場,同時期也有部份蜂農轉移到泰國建立養蜂基地回銷台灣,國內市場也受到波折。近年來,蜂蜜的營養價值深受國人信賴,自2000年開始逐年呈現穩定狀態,根據台灣養蜂協會資料,2015年蜂蜜生產近1萬2千公噸,蜂王乳則達到43萬公斤。
( 營養豐富香氣濃郁的龍眼花蜜 )
高雄地區可以說是台灣養蜂的大本營,尤其以大崗山為優質龍眼蜂蜜的生產基地,無論風味、色澤、濃度,都是品質值得信賴的好蜜,每年高雄市政府結合橋頭、岡山、阿蓮、田寮、內門、大樹農會和養蜂產銷班,舉辦大崗山龍眼蜂蜜文化節,為高雄優質國產蜂蜜打開知名度,並且提供國人值得信賴的蜂蜜相關產品。
( 蜜蜂帶著花粉回到蜂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