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南風
    CLOSE
  • 關於透南風
  • 聚落迷走
    • 回上一頁
    • 風土故事
    • 文化採集
    • 人物景框
    • 恁的演唱會
  • 田野餐桌
    • 回上一頁
    • 海的味道
    • 山的味道
    • 田園之味
    • 小鎮尋味
  • 耕耘一方
    • 回上一頁
    • 旬味高雄
      • 回上一頁
      • 山海風味
      • 田野採集
      • 南方農友
      • 旬味餐桌
      • 田園藝遊
      • 境外通信
      • 好物物語
    • 青銀合創
      • 回上一頁
      • 老的好Old Is Good
      • 阿嬤小姐帶你去旅行
      • 阿公阿嬤出任務
      • 藝術家X職人
  • 閱讀透南風
    • 回上一頁
    • 透南風雜誌
    • 刊物出版
    • 一起旅遊
    • 有時策展
    • 透南風咖啡聚場
  • Copyright © 2017 MIRACLE

NO.17 大暑

  • 首頁
  • 耕耘一方
  • 旬味高雄
  • 山海風味

六月中,解見小暑。     ​

仲夏的綠珠子

一年中最熱的天氣就是大暑了,「熱在大小暑,好有雷 陣雨」這句俗諺是說大、小暑時節,炎夏天氣常常熱得讓人受不了,還好常會有午後雷陣雨出現,舒緩了炎夏所帶來的酷 熱。雖然酷熱難耐,但高溫有利於農作物熟成,而夏天對流天氣的劇烈降雨所可能引起的水災,對於農作物有強大的破壞, 農民得頂著大太陽進行抗旱防洪的預防工作,相當艱辛。
暑氣下,最常感到食慾不振,這個季節盛產的破布子, 經過加工冷藏後,最適合在夏天佐菜開胃。台灣通史中提及 「破布子,葉如桐而小,秋初結實,若楝子,以鹽漬食,味甘。」,甘美的破布子透過巧手製作成家常小菜,配上稀飯就很滿足。高雄內門為破布子主要產區,看似樸實的產物,也需要農民細心照顧,不易存放的特性,產量多或少也都考驗著農 民的智慧。破布子除了是家庭主婦提味幫手外,在中式餐廳也 普遍的使用在各式佳餚,消費者很容易就享用到健康又相當本土化的食材。

破布子,提味好幫手

生長在鄉野的食材植物,容易因為自然環境、栽種限制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而逐漸消失於生活當中,往往在偶爾想起時才發覺,是啊, 好久沒吃了! 但這期報導主題「破布子」卻不一樣,在夏天的餐桌上, 陪伴我們走了好久的歲月,至今仍然少不了它。

破布子 (Cordia dichotoma) 屬於紫草科破布子屬,別名 : 破子、樹 子、破果子、爛布子、白玉紙等,為多年生落葉小喬木,高度可達 8 米,多分枝。原產於中國南方廣東、福建、海南島等地,分布遍及台 灣、印度、錫蘭,東南亞國家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低海拔地區。台灣分布於低海拔 1000 公尺以下的平地、原野與坡地。一般春季開花, 梅雨季後,開始結出果實,夏初時,果實尚硬,呈青綠色圓形,一顆 顆垂掛著發亮,到了 7 月開始成熟,顏色從綠轉黃橙,試著輕捏,若為輕軟則意味可以採收了。


破布子在台灣早已有栽培,其生長強勢,適應於微鹼性的石灰岩、 山坡地等貧瘠土壤,肥沃而水分充足,反而開花及結果少。早期大部份都是零星栽培,分散在家家戶戶的前後院、田頭田尾、菜園空地、 山坡上等地方,是鄉下人家最常見的一種食材,因其具強悍的生命力, 無需特別管理就有食用價值,是台灣具歷史的樹木蔬果之一。

破布子品種,根據內門農民劉春財的在地傳統分法,分為「小粒種、大粒種」,「小粒種」為早期留傳下來,果粒小顆,保有口感軟 爛的古早味,雖然深受長輩偏好,但不易著果,產量低。「大粒種」 則是從外地傳過來,品感質地較硬,具野性健康不易染病的體質,產量高。不過這二種長期下來也因交互授粉,品種逐漸混合,有時也不 容易辨別了。破布子的製作方法是待果實成熟時連枝帶梗取下,隨即在水中浸泡、清洗、滴取,以免黏手。目前破布子的食用成品有二種,一為「固體塊狀」、二為「浸漬粒狀」,「固體塊狀」是將破布子 放在鍋中一、二個小時的熬熟,撈起瀝乾,加入食鹽趁熱攪拌放入 容器定型,若想要有蒜頭或花生口味者,此時亦可添加少許。

「浸漬粒狀」則是煮熟約 40~50 分鐘後,撈起瀝乾,再以蔭油浸漬分裝 於小容器,待冷卻直接冷藏即可。看起來不顯眼的破布子是稀飯佐 餐佳餚,也可入菜、蒸魚、煎蛋,是家庭主婦烹調提味的好幫手, 因此這個風味特佳的古早味仍然是常民生活常見的加工食品, 讓食材的味道層次更豐富。

回上層

透南風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06)2238338
70041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35巷6號
FB

透南風工作室

FBIG

透南風咖啡聚場

E-mail

聯絡我們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
本站是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