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解見前 ( 小寒 )。
飲一杯草生好茶,溫和暖胃進入冬天最後一個節氣了,此時氣溫驟降,寒氣逼 人,比小寒時節還要冷,可以說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節, 所以才稱做「大寒」。據說大寒當天的天氣是早期農業社會的重要指標,只要這一天吹起北風,天氣變得寒冷,就表示來年會豐收;相反的,如果這一天是吹南風而且天氣暖和,則代表下一年的作物會歉收;如果遇到當天下起雨來,往後的天氣就可能會不太合乎常理,進而影響到作物的生長。大寒時節的氣候狀況是農民觀察預測來年耕作的調節,因此才有「大寒日怕南風起,當天最忌下雨時」這 句俗諺。大寒節氣到來,泡上一壺溫補暖胃的茶飲是最適合。高雄那瑪夏茶葉產於台灣海拔800~1200公尺森林區,春冬季雲霧繚繞,日夜溫差大,在此環境下,所孕育生產之茶葉香氣濃郁。返鄉務農的下一代茶農,以友善大地的心意推廣「草生栽培」茶葉,為受到風災苦難的家鄉留下更永續美好的將來。冬季乾燥、寒冷,台灣人講究進補養生, 飲食往往以雞鴨魚肉的燉補食品為主,在補身後,最適合喝一杯台灣好茶,對身體大有裨益。
飲茶可說是老祖先傳承下來的優雅生活文化,其中關於茶的道理與韻味,更是吸引宮廷與民間人士品茗至今。陸羽《茶經》 是中國飲茶文化的第一本專著,其記載的第一句話 :「茶,南方之嘉木也。」可見飲茶文化是中國南方的生活習慣之一。台茶歷史根據眾多文獻記載,簡要整理如後所述,台灣茶葉歷史最早的記錄應為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台灣中南部 地方,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有野生茶樹,附近居民採其幼芽,簡單加工製造,而作自家飲用。」淡水廳誌中記載:「貓螺 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此為野生茶葉,目前仍可有野生茶樹在台灣中南部山區,但與台灣後來廣植的茶園茶種並無關係。現今所栽種茶葉是約200年前,由中國福建移民柯朝氏所帶來的,製作技術亦多承自福建,相傳是北部最早種茶的開始。另 一移民林鳳池從福建引進青心烏龍茶樹,種於南投鹿谷凍頂山,此為台灣烏龍茶之始。
同治年間(1856~1875)英國茶商John Dodd移進茶苗、提供技術指導、收購茗茶並於萬華建立茶葉精 製廠外銷茗茶,後又經過日本人歷年的試驗,由平鎮茶業試驗所選出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與硬枝紅心等四大品種作獎勵推廣種植。1899年「台灣農林公司」的前身「日本三井物產 株式會社」於臺北海山地區及桃園大溪地區開拓大規模茶園, 並設立新式製茶廠專製紅茶,生產享譽遐邇的「日東紅茶」。 1926年(大正15年)日人新井耕吉郎奉派至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平鎮茶葉試驗所擔任技師,在魚池鄉成立紅茶試驗支所改良來自 印度阿薩姆地區的茶苗能在南投日月潭旁的貓蘭山上生根成功並達到量產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