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梓官蚵仔寮
以海為歌,一趟滿載熱情的航行
文/廖于瑋
圖/余嘉榮、施合峰、廖于瑋
「以前人家問我家在哪兒?我都會自卑的說岡山,因為沒人聽過梓官,但現在我會說就是辦小搖滾的梓官蚵仔寮。」
昔日的蚵仔寮是養蚵小漁村,因環境地景變化,蚵棚早已不復在。蚵寮面臨的狀況和多數的漁村危機相似,人口老化、漁村凋零,吹著海風的老矮房一間間拆,蓋起在地人不會買單的面海大樓。但你以為,蚵仔寮也只能認份的接受現實嗎?就在漁村頹敗低迷之際,2012年夏天,一群留在本地生活的中生代居民,原本只是單純想辦場音樂會舒服聽歌烤肉,不料卻成為傳奇的地域性音樂祭典。
義氣挺出來的海邊音樂祭
昔日的蚵仔寮是養蚵小漁村,因環境地景變化,蚵棚早已不復在。蚵寮面臨的狀況和多數的漁村危機相似,人口老化、漁村凋零,吹著海風的老矮房一間間拆,蓋起在地人不會買單的面海大樓。但你以為,蚵仔寮也只能認份的接受現實嗎?就在漁村頹敗低迷之際,2012年夏天,一群留在本地生活的中生代居民,原本只是單純想辦場音樂會舒服聽歌烤肉,不料卻成為傳奇的地域性音樂祭典。
義氣挺出來的海邊音樂祭
這團看起來會「喝」是邀請門檻。三五好友小聚小酌是蚵寮日常,「蚵寮漁村小搖滾」想邀請的樂團當然不能太有距離感,唱歌不是重點,酒量、穿著、隨性氣質才是入選標準,說小搖滾是用「喝」出來的一點也不為過。堅持由鄉親獨立出資為原則,發起人之一蔡登財本業是營造公司,遊說平日“用(酒)力”經營的在地人脈,大家雖然不太理解音樂祭是什麼,但一萬二萬、一箱二箱啤酒,義氣相挺「寄附」,撐起三屆小搖滾。
沒有一般演唱會的商業包袱,更能隨性展現如海一般寬廣的自由開放。求得地方公廟通安宮聖公聖茭准許,一輛大吊車吊起被衝撞破損的漁船,一路多人指揮、撐高電線、排除路障,小心翼翼運到音樂祭現場。任性地以一艘破漁船作為舞台背景,不僅代表漁村獨特地景,更能襯托在地鄉親及台灣獨立樂團的真摯力量。台下的阿伯阿嬸雖然聽不大懂這些年輕人在吶喊什麼,但隨著音樂搖擺,彷彿也和他們同樣年輕,現場「野」得讓人感動啊!
沒有一般演唱會的商業包袱,更能隨性展現如海一般寬廣的自由開放。求得地方公廟通安宮聖公聖茭准許,一輛大吊車吊起被衝撞破損的漁船,一路多人指揮、撐高電線、排除路障,小心翼翼運到音樂祭現場。任性地以一艘破漁船作為舞台背景,不僅代表漁村獨特地景,更能襯托在地鄉親及台灣獨立樂團的真摯力量。台下的阿伯阿嬸雖然聽不大懂這些年輕人在吶喊什麼,但隨著音樂搖擺,彷彿也和他們同樣年輕,現場「野」得讓人感動啊!
#漁村文化 #信仰力量 #音樂祭典 #舞台設計
音樂祭背後的真實表情
根據蚵寮鄉親的兒時記憶,現在放置失消坡塊的海岸沿線,曾經都還是村落陸地的一部份,每年烏魚洄游季節,海邊便為出現一座座方便捕魚作業的臨時「烏魚寮」。這些曾經的海邊地景,隨著逐年海岸侵蝕,土地、沙灘淹沒在海水之中,漁業文化也被掏空殆盡。這些都僅能依靠老照片、耆老描述找回片段的回憶。
這些失落的過往,都是音樂祭背後想讓大家所理解的。曾經在他鄉投注社區營造的余嘉榮,返鄉後也把過去的工作經驗帶回家鄉,在音樂祭入口處策劃「文化走廊」,以漁網、海廢為佈展材料,上面吊掛的是地方耆老「仙化伯」尤辰允將其一生討海記憶無師自通繪成的畫作,還有余嘉榮和鄉親到處收集來的老照片,「讓地方有向心力,也想讓來參加音樂祭的人也能認識地方文化」,鄉親見到消失許久的地方景象,腦海浮現更多與之連結的記憶,外地民眾所獲得的不僅是認識他鄉(蚵寮),也許還有已失落的故鄉記憶與鄉愁。
無法到現場親身感受海口魅力,還能閱讀鄉親所編輯的《蚵寮大潮報》。舉辦小搖滾的初衷就是想讓大家認識蚵寮,「所以《蚵寮大潮報》就從最容易讓大家認識蚵仔寮的事情開始」,在地青年也是音樂祭統籌曾芷玲試圖透過地方小誌翻轉民眾對漁村的美好想像,有正在發生的環境議題,也有流失中的地方文化,更多是隱藏在漁港日常中的生猛「血肉」,都在《蚵寮大潮報》一字一字的刻劃出來。
#海岸退縮 #漁村變遷 #文化走廊 #地方編輯
回應地方本質,從斷垣殘壁中扭轉漁村困境
喧鬧的音樂祭終會結束,還是得回到地方向困境正面對決,那就從最殘破的空間開始。因為小搖滾,地方集結一群志工,有了組織的雛形,大家也開始想延續這群志工力量投入最基本的社會關懷。余嘉榮與夥伴整理破舊老房子,蔡大哥號召鄉親組成「港仔門工作室」,並與高雄大學學生成立「共學堂」,從陪伴開始,讓蚵寮的孩子不覺得是被社會放棄,進而建立成長中的自我認同與信心。為讓大眾也能看見這棟老厝正在發生的事,返鄉青年也回來幫忙成立「海集域所」,並以海岸市集開啟為對外發聲管道,確確實實的讓音樂、知識、文化找到了更多可能的延續方式。走入最暗黑的角落才能見到一絲曙光。
#地方需求 #教育關懷 #社會議題
返鄉,共同啟動漁產的旬味生機
台灣為海島國家,大海自然是許多海口人討生活的所在,當漁民逐漸年老,下一代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常跟隨父母親走上討海這條路。在船仔媽廟、通安宮保佑下,半夜三、四點出海,中午返航卸下漁貨拍賣,不出海的日子便補織漁網,「補網也補夢」。有這些不畏辛勞的漁民為後盾,梓官區漁會也必須有改善漁民生活和收益,促進漁業現代化之任務,於是將傳統漁港轉型規劃觀光魚市,並從漁村文化與老漁夫的生命故事中萃取設計元素,建置「戀戀蚵仔寮」在地品牌專賣店,導入設計新思維,走出不同的產業路徑。第三代蚵仔寮漁港直銷中心導入現代新穎設計,梓官區漁會成員也加入更多在地子弟的參與。返鄉,和漁民休戚與共便是一種方式。
#地域品牌 #漁產設計 #觀光行銷
蚵仔寮小搖滾,2022即將第四次啟航
走入凋零的漁村確實會讓地景變遷、關係斷裂、產業失衡,而梓官蚵寮鄉親卻選擇不向現實低頭,不畏懼的舉辦音樂祭、發行小誌、文化策展、陪伴教育、地域品牌等方式。我們想問,投入這些事對鄉親來說最大的改變是什麼?「人生有些不一樣了!」康憶慈笑著說。我想,那些「不一樣」就像鹹鹹黏黏的海風,一直把心都黏在一起。明年,睽違多年的第四屆蚵仔寮小搖滾即將舉辦,大家再來吹著海風,繼續黏下去喔!
…………………………………………………………………………………………………………………………………..
2021高雄設計節 後疫時代
旬味對話 The Charm of Local Kaohsiung
策展人 透南風工作室 廖于瑋
從土地長出的地方設計,讓「設計」想像更為寬廣。
地方設計重要的基礎是地方透過各種方式展現「地方魅力」。從季節、環境、地理、人文、歷史、議題等各面向梳理,從中轉化為地方設計的創作元素。可以說,「地方魅力支撐與成就了地方設計。」
本節目以「旬味X地方X設計」作為策劃概念,先從地方上的一群人投注的地方大小事,找回過去被忽略的地方元氣與價值,再繼續探究產業單位如何參與其中並萃取地方元素導入設計思維,優化包裝設計嘗試扭轉地方產業困境。由此而生的商品具有地域個性,展現地方魅力。
後疫時代,地方設計成為傳達地方溫度的媒介。旬味對話-「旬味X地方X設計」展現地方活力,傳達高雄的人、城鄉、社會的良善關係。
[高雄設計中]頻道為2021高雄設計節的主要展場,敬請鎖定 https://pse.is/2021KDF
09/26(日)18:00第一集 蚵寮篇 導演 施合峰(一次映畫)
10/17(日)18:00第二集 美濃篇 導演 施合峰(一次映畫)
11/21(日)18:00第三集 六龜篇 導演 孫介珩(看不見電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