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酒相伴的勃根地山居生活 圖文/ 陳玟秀

在法國生活七年,真正想分享的生活觀察肯定不會是在巴黎的頭兩年。關於法國/巴黎的生活已經有這麼多描寫,滿坑滿谷的星級餐廳蒐羅名家甜點或法國時尚評論,既然寫不出獨特見地,想到一場流動的宴席也只能打包菜尾,就沒有動力認真提筆啊。
也許是在台灣就種下的鄉村夢,一遇到機會便在法國發芽,2016 年我和另一半決定離開他生長熟悉的巴黎,收拾一大卡車的家當移居勃根地:落腳在一個以酒聞名的地區…當中唯一不產酒卻產野豬的自然森林裡,開始巴黎肉腳/城市鄉巴佬的山居歲月。
雖說不產酒,以我們所在的Morvan 自然公園為中心,走訪周邊知名產酒區大多只要一兩小時車程,去任何一個方向都蠻方便。還在台灣時,我不愛也不懂紅酒,其實工作上偶有機會喝過幾次,酸澀咬舌加上衝鼻酒氣喝來毫無愉悅感,而圈子裡飲紅/白酒直接變成品味代名詞的氛圍更讓我不解,當然也是因為當時的我完全就是個酒盲啊。這些在我到法國之後有了改變,移住勃根地之後更是成為我生活的重心之一。好比一個從來沒機會認識茶的外國人突然來到台灣生活,鄰居有人種茶製茶,日常生活有茶相伴,就算沒見過茶樹,也喝過街邊手搖茶飲,茶是台灣重要的文化之一,在法國,酒便是這樣的角色。
受邀朋友家吃飯一定會帶上一兩瓶酒,可以在酒連鎖專賣店或是超市買的,如果對酒稍微有研究與要求,想挑選一瓶好酒與朋友共享就不一樣了,我們固定會去附近熟識的獨立酒舖買酒,憑藉著過去彼此的交流經驗了解客人的喜好及需求,店主總是能提供適當的選酒建議,不知不覺中在巴黎養成的自然酒體驗,便這樣影響與開啓我日後與酒相伴的生活。或許反倒是一種幸運,毫無品酒知識的背景讓喝酒這件事變成單純的發現之旅,喜歡或不喜歡,覺得好喝的就會想瞭解更多,它呈現的味道是如何釀製出來的,什麼品種的葡萄,產地的氣候與土壤特性,甚至釀酒人的想法特質與工作方式,不需要太過迷信權威,很多飲酒的方式都是合乎邏輯的,抱持單純的心態,專心品嘗手中的這杯酒,在自身背景經驗裡找尋記憶點,試著將酒帶給自己的愉悅感受表達出來,標記它與其他酒款的相異之處,建立屬於自己的品酒經驗。法國人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自信以及深厚又生活化的文化底藴,他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與你來場文化交流,從聊天當中認識你與自身相通或相異之處。關於飲酒,法國的品酒指南對於酒液香氣口感的形容詞彙很多,單寧、果酸、堅果、焦糖奶油、花香、礦石、煙燻甚至皮革味,這些都是值得參考的通則,但是身為一個外國人總是會先從自身的記憶裡尋找熟悉得以表達的詞彙,有一次在Loire(法國羅亞爾河谷酒區)一家小酒館裡品嘗一支當地產的紅酒,一股特殊的口感似曾相識,我的腦中在幾秒之間就找到一個相符的氣味:洛神花。我試著跟另一半描述我的發現,但是洛神花並不在他尋常的經驗裡面,所以即使品嚐相同的酒時,自然不會和我的表達一致而產生共鳴,即便於我而言洛神花味是再貼切不過,這一味反而是台灣人或非洲人比法國人更能理解吧。因此品酒這件事,絕對是與自身文化經驗緊密相連的,加上味覺喜好都會隨著時間與經驗值而提升或改變。既然這樣,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來一杯,帶著個人的獨特感官與見解,踏上屬於自己的探索酒途吧。
2017 年底, 我與另一半在勃根地區Morvan 自然公園裡的Quarré-les-tombes 小鎮開了一間小店La Quarréenne,專賣有機自然酒與小農產物,地方工藝品,還有烏龍茶,天然手工醬油等臺灣選物!我們經常開著小卡車穿梭在山林間,親自走訪勃根地區的獨立釀酒人及地方小農,持續探索酒鄉的風土滋味。